摘要

  ——解读利时创新发展之道  核心提示:1、事实上,“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”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,创新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,还包括管理创新、营销创新、渠道创新,甚至一个观念的转变的都可以是一种创新。......


  ——解读利时创新发展之道
  核心提示:1、事实上,“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”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,创新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、产品创新,还包括管理创新、营销创新、渠道创新,甚至一个观念的转变的都可以是一种创新。纵观利时的成长史、崛起史,我们不难看出:当创新与执着携手、开放与超前同行,成功也成必然。还在苦苦寻觅发展之道的中国民营企业,你,做到了吗?
  2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、一定规模,势必要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、涉足多元化,但多元化不等于盲目扩张,转型升级不等于鲁莽激进。正如文中所言:多元化需要试推。同时多元化还有一个硬性前提条件:就是要做强、做大自己的主业。
  3、没有改革开放,就没有中国民营企业,民营企业要生存、要发展,就必须立足国情,与国家的战略规化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,有针对性地投资才能减少风险、赢得市场。民营企业家如果懂得转换视角并有所准备,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到未来的发展,就能体会到什么叫“祸兮福所倚”,而应对“经济寒冬”的信心就来自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。
  时间一直是构筑世界的最重要元素,在改革开放大潮风起云涌、波澜壮阔的三十年间,无论英雄还是草莽,都常有“生不逢时”之叹,更有“时不我待”之感。时势与英雄,谁造就了谁?千年未逢之大变局也好,复兴之盛世的前奏也罢,谁抓住了时机,谁开放了思想,谁付诸了实施,谁就会是傲视群雄的“王者”。在商贸盛行的宁波,到处都是应时而动的利益追逐者。如果不讳言,应该承认这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突进的最大力量。
  “利时”作为近年才浮出水面的又一个商业奇迹,又印证了上述有点哲理的论断。创始于1993年的利时,塑料大王?商业新锐?资本新鳄?这家只有15年历史的企业拥有多张迷人面孔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。我们不知道未来的利时还会有什么新的面孔示人,我们只知道它在跟这个时代比拼变化速度。
  商业最惧怕迟到,但永远没有迟到者。这个悖论需要用创新来生成,而悖论的创造者,是喜新不厌旧的利时。
  “后生”OPEN,创新就在一念间
  “我的性格very open,让我的销售和创业受益无限。”利时集团的掌舵人李立新如是说,企业家的性格也铸就了企业的性格,这也铸就了利时创新的文化基因。
  后生可畏,因为够OPEN所以可畏。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的“后生”,三十年来,中国给有数百年市场经济体验的西方世界最大感受是敬畏。这全拜OPEN所赐,这是开放的结果。
  到2008年底,利时才度过他们的十五岁生日。这是一个标准的“后生”。创始人李立新白手起家时二十啷当的年纪,现在仍然像个后生。当然,更主要的原因是利时永远OPEN,其行事风格充满激情,总能给人新鲜,总能时刻保持活力。这是利时这个“后生”令人敬畏之处。
  刚刚高中毕业后,李立新提着几大箱的样品,经常坐着绿色油漆包裹的火车走遍中国。拿到订单后还是坐火车,在挤满人的车厢,有个站的地方都是恩赐,但够OPEN也够疲惫不堪的李立新,身子一蜷钻到硬座的座位底下,呼呼大睡-----看似没有空间的地方也能找到安歇之处!
  1993年,销售员李立新结束了打工生涯,用打工挣来的钱加上借来的钱,办了家只有一条生产线的小厂,从厂长到销售员一人全兼。一年之后,尽管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行坊的印迹,但是够OPEN的利时却想跟外国人做生意,李立新只身杀向广州,直接跑去广交会寻找机会。
  结果是此后的十年间,柯尔、Rick steinberg、马文、乔尼四个美国人依次登场,演绎了“四个美国人帮利时做生意”的传奇故事。从第一笔外贸单到第一次进入美国市场、第一次建立海外销售网络、第一次组建国际研发团队,利时从一个家庭作坊蝶变为了亚洲塑料大王,每一次进步、每一次转变,都是创新的结果。
  搞定第一个美国人柯尔,李立新用的是“高中级宁波英语”、中国制造天下无敌的价格优势和诚信。柯尔的第一单,让利时没日没夜地生产了三个月,让李立新收